《伫看梅城赤》第二集 枪杆子打出红攸县
2020-06-15 12:51:52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皮宇 | 作者:刘艳春 洪源 钟晋          浏览量:16538

攸县鸾山镇新漕村

如果不是几处砖瓦新房,恍然一看,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了。群山环绕之中,一条青石古道蜿蜒西来,古老的夯土房点缀其间,村庄显得静谧而悠远。这里原叫东冲村,现并入湖南攸县鸾山镇新漕村。在这些老建筑中,程氏祠堂格外引人注目,墙上的红色标语,让它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青砖青瓦,风火山墙。1930年冬,这栋湘东地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被他的主人——时任攸县第三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程志道腾空,程氏祖堂转眼间变成了红军兵工厂厂房。

程志道侄孙 程建新:因为这里场地大,这是一个祠堂,面积比较大,而且生产出来的东西便于隐藏在老百姓家中。 

东冲,位于罗霄山脉中段西麓,而当时的罗霄山脉苏维埃精神初放光芒,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红色火种正在沉沉的黑暗中点燃。1930年9月16日,中共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醴陵召开湘东特委会议时,得知攸县还没成立县委和苏维埃政府。他在会上指出,攸县地处湘东腹地,东连赣西,南通茶陵,战略地位重要,必须尽快组建。就在会议的第2天,攸县县城被罗炳辉、谭震林率领的红12军攻占,旋即在马日事变后潜伏下来的共产党员成立攸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了攸县赤色游击队。10月下旬,攸县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漕泊东冲召开,选举产生了攸县苏维埃政府。

攸县文物局考古部主任 陈韶辉:武装保卫苏区是重中之重,所以当时苏区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兵工厂,制造武器武装苏区的赤卫队,还有游击队、苏区的干部,从当时的革命骨干分子里抽调一些技术人才,像木工、铁匠、银匠,来做这项工作。

这是一门松树炮,是苏维埃东冲兵工厂生产出来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炮身长约六尺,用整段合抱的大松树刨光制成,外加三道铁箍加固,中间用车床车出炮膛,嵌入铁膛管和引信管。炮弹则可以很随意,铁屑、铁蛋甚至石子都行。但由于松树炮过于笨重,不便携带,主要架设在各个哨卡用于道路封锁。而兵工厂生产最多的要数这种短火枪,外形与鸟铳无异,长不足两尺,便于隐藏与携带,专供游击队员使用。

攸县文物局考古部主任 陈韶辉:我原来初步的估算了一下,我也曾和漕泊的老红军战士了解过,他说当时一个乡的赤卫队员都有几个人,多的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少的也有几个人,这样算起来的话,当时我们攸县游击队、赤卫队员就有一百多个人,再加上区政府、县政府的一些干部,都要配备武器,另外当时攸县还成立了独立营,也就是后来的独立团,大家的武器有些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有些就是自己的兵工厂打造的。

从1930年11月爆发湘东南总暴动到1932年底,攸县游击武装独立或配合主力红军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沉重的打击了敌人,苏区影响力也日渐隆盛,苏区面积逐渐扩大。然而,苏区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恐慌。11月27日,反动派集合大量兵力对攸县苏区进行围剿,苏区兵力终因寡不敌众损伤惨重,兵工厂设备被捣毁。幸存下来的红军将兵工厂撤到江西九龙山,与莲花县军械厂合并,更名湘赣省军械厂,至此东冲兵工厂步入了更广阔的革命时代。

攸县文物局考古部主任 陈韶辉:苏区时期一些革命旧址能够保留下来很艰难,也是奇迹。今年兵工厂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相关革命史专家,对兵工厂价值认定为,他是湘赣苏区最早的兵工厂之一,是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思想的直接实践。

为了粉碎反动派对攸县苏区的围剿,1932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1师3团奉命来到离东冲不远的鸾山镇,驻扎在南岸村的这栋民房内。1970年,原鸾山乡办点干部易腾芳在这栋房子的白灰底下发现了一些革命标语,由此独立1师3团在这里设立的列宁室得以面世。此后,攸县人民政府对这栋老房子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列宁室位于驻地房屋的左侧次间,面积34.7平方米,室内外墙壁上书写着十余幅革命标语。尤为醒目的是草体直书的初译版《国际歌》歌词和《少年先锋队之歌》歌词。

攸县文物局考古部主任 陈韶辉:3团到了攸县之后,为了组织军队的干部、战士及苏区的干部,学习马列主义,就在团部左边的一间房子里设立了列宁室。

列宁室的前称为连队士兵委员会,起源于俄国。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传入中国,出现在北伐军中,但把它作为作为军队内部的民主组织形式却是中国共产党在红军初期的一个独创。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中央制定《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连队士兵委员会逐渐被列宁室代替。

攸县文物局考古部主任 陈韶辉:1932年党中央又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俱乐部列宁室暂行条例》,规定连级单位设立列宁室,直接在指导员的指导下展开工作,并对列宁室的任务、工作内容、组织形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教育教化和民主宣传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在全国目前已发现的两处列宁室中,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1师3团在南岸村设立的列宁室保存最为完整。从1930年初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将近20年的硝烟岁月里,谭思聪、谭家述、王震、蔡会文、任弼时、贺龙、萧克、陈伯钧等革命先烈,带领这支红色的部队穿越枪林弹雨,将点燃在罗霄山脉的星星之火带向了中华大地。

攸县文物局考古部主任陈韶辉:列宁室是红军时期,红军在基层单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员领导的群众组织,对部队在贯彻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部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初步探索。

回望历史,“枪杆子里出政权,用思想管住枪杆子”,这些朴素而深刻的理论,却是他们无论走多远之后,最初的起点。

责编:皮宇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